胃石

胃石

概述:摄入某种植物成分或吞入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、钡剂、铋剂等在胃内凝结而形成的异物,称为胃石症(gastric bezoar)。按胃石症的组成内容物可分为植物石、毛石、乳酸石、医源性胃石等类型,其中以植物石最为常见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1854年Quin首先报道植物性胃石,多见于男性,好发于20~40岁。毛石则于1779年被Bandament首先报告,1913年Holland描述了毛石的X线检查特征。

病因

病因:
    1.毛球  由头发构成的毛球较多见,约占文献上报道的毛粪石病例的55%,本病90%是女性,特别是神经质的女孩常有咬咀及咽下头发的习惯,最容易发生此病。毛球主要是由多量的长短不一的头发组成,同时尚可能混有羊毛、毛线和植物纤维等。由于其中含有各种食物的腐败性分解物,其颜色大都是暗绿色或黑色,且常有异常的恶臭。
    2.植物球  是由各种植物的皮、籽、叶、根和纤维等结团而成,约占毛粪石的40%,其中最常见者是在食柿后形成,也有因食椰子、芹菜和南瓜等纤维而形成者。食生柿后最易形成植物球,是因为生柿中含大量的柿鞣酸,与胃酸作用即变成一种甚为黏稠的胶状物,就可以把植物的纤维和皮、籽等复合在一起,形成植物球。
    3.结石  是最罕见的一种,仅占毛粪石的3%~5%。其中最奇特者是油漆工人因有吮吸漆水(一种虫胶的酒精液)之习惯,可以在胃中因松香或树脂的逐渐沉积而形成巨大的结石。某些药物如胃肠造影时服下的钡剂,溃疡病患者服下的碳酸镁或铋剂,也可能在胃内形成结石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
    1.植物性胃石  柿子中含有鞣质(phlobatannin)及树胶、果胶,在胃酸作用下鞣质与蛋白质结合成鞣酸蛋白,后者与果胶、树胶及纤维素黏合在一起而形成胃柿石。高酸环境是胃石发生的条件。山楂、黑枣等亦含有大量果胶与鞣质,常可形成胃石。南方产柿子果肉松、多汁,不易形成柿石。残胃胃石症一般发生于残胃伴胃动力障碍者,多为植物性结石。饮食纤维成分高,术后输出口引流减少及食物咀嚼少等原因使植物的根、叶、皮在胃内与黏液凝结成结石。
    2.毛石  毛发进入胃内附着于黏膜而不易排出,反复食入,因互相交织缠绕而形成发球。毛发石多呈J形、U形,表面粗糙不平,附有黏液并有腐败臭味。对胃长期刺激可发生溃疡或穿孔。
    3.乳酸石  多见于高浓度奶喂养的低体重新生儿,低体重新生儿胃运动功能弱,高浓度奶可在胃内形成乳酸胃石。虫胶石常见于有吸吮虫胶酒精习惯的油漆工人,有些药物成分如碳酸钙、铋剂及一些坚硬的中药丸、造影用硫酸钡也有在胃内形成胃石的报道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 1.症状  胃石的性质不同,对胃刺激程度及有无并发症如溃疡、梗阻等也因而有所不同。不少病例可以长久没有症状。典型的症状则表现为上腹部的肿块,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及消瘦等现象。一般食欲不振、上腹部压闷、消瘦和体重减轻等是缓慢发生的,以后再逐渐发生恶心呕吐、上腹疼痛等症状。腹痛可以是轻微的,也有时有剧烈的阵痛,有些病人可以有便秘腹泻、口臭及舌苔厚腻等现象。
    2.体征  最主要的体征是在上腹部常可摸到一个大而硬、表面光滑、能自由活动的肿块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为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,其发病率均在60%~70%。患者若合并胃炎、胃溃疡、胃出血或幽门梗阻,则可有反复腹痛或呕血、呕吐等相应的临床表现。偶可发生大出血、穿孔或胃石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者,其临床症状体征更为明显而严重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部分患者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部分患者粪便潜血试验阳性,初期可见到柿皮样物。胃液分析显示胃游离酸较正常人增高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  1.X线检查  X线钡餐透视或气钡双重造影,可发现钡剂在胃内产生分流现象,并显示浮于钡剂上层游离性、团块状、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区,而胃黏膜结构光整,胃壁柔软。当胃内钡剂排空后仍可见团块影上有条索状、网状或片状钡斑黏附。按压团块阴影无明显压痛,并可随力度而改变轮廓形态及位置,提示结块有一定压缩性、游走性。
    2.纤维内镜检查  纤维内镜下可直视观察胃内结石的形态、性状等。植物性胃石因结块成分不同,可呈黄色、棕色、褐色或绿色,常为圆形、椭圆形的单个或多个游离团块。毛胃石一般为黑色或棕褐色,呈“J”形或肾形,可充满胃体或伸入十二指肠。纤维内镜还可了解胃部有否合并胃炎、溃疡病等其他征象,必要时还可钳取结块成分或并发症的胃组织进行分析。因此。有条件的医院疑胃石症者应把纤维内镜检查作为首选的诊断手段。
    3.B超检查  B超对胃石诊断有一定帮助。通常嘱患者饮水500~1000ml,坐位或半卧位检查,可见到胃内有界限清晰的强回声团块影像,浮于水上层,并可随体位变化或胃的蠕动而改变位置。

诊断

诊断:患者有进食柿子、山楂、黑枣史,吃后不久出现胃部症状,包括反复上腹痛、呕吐、黑便等,应警惕胃石,可经胃镜及X线检查而确诊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慢性胃柿石患者,因病程较长,症状常与慢性胃炎、溃疡病或胃癌相似,但通过X线钡剂造影或胃镜检查很容易与上述疾病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胃石症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、内镜下碎石及外科取石等。
    1.非手术治疗 
    (1)口服碱性药物:如口服5%碳酸氢钠30ml/次,3次/d,口服1个月。
    (2)强力抑酸剂:质子泵抑制剂如依索拉唑20mg,1次/d,口服1个月。
    (3)果胶酶:文献报道应用果胶酶治疗胃石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,且消石快,方法简便,无不良反应。借助果胶酶能催化果胶解聚及催化果胶分子中的酯水解,一般服用果胶酶3g,一次即可治愈。
    2.胃镜下用套圈器取石。
    3.手术切开取石  虽然有些植物球在服用上述药物后能够溶化碎解,有些则在剧烈呕吐及按摩后可能消失,但这些疗法并不可靠,有时属有害,不如手术疗法为佳。
    手术前应该适当地洗胃,手术时应注意勿使胃内容物污染腹腔,特别是毛球患者,其胃内腐臭之物,一旦污染腹腔,易致严重的腹膜炎。毛球有时可以通过幽门伸至十二指肠内,在摘除时也应该注意将整个毛球完全摘除。植物球有时不止一个,手术时也应注意检查整个胃肠道,避免有所遗留。
    胃石症伴有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者,一般将毛球摘出后溃疡即可自行痊愈。Wakl曾参阅文献收集了13例毛球患者,经单纯摘出后其伴发的溃疡均获得良好的结果。若溃疡并有出血、穿孔和狭窄等并发症者,则应作相应的处理。

预后

预后:目前尚无相关资料。

预防

预防:避免空腹进食大量柿子、黑枣等,克服嚼食毛发的怪癖、积极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防胃石再形成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